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“五四”青年节到访北京大学,在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,“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,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,植根在中国人内心,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。今天,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,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。”
12月15日晚,生命学院承办的2014年第六期博学讲堂在教三101开讲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给广大师生带来一场有关《陕西的历史与文化》的精神盛宴。博学讲堂旨在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,增进与名师的交流,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能力。
樊志民结合历史与文化两个层面,在中华文明的大框架下作了多向度的比较,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介绍了陕西史前历史的辉煌灿烂;从“秦中自古帝王州”,讲述了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,至周人始祖后稷大兴农耕开始,相继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;从宝鸡的周公庙和青铜器、秦始皇的秦陵和兵马俑、汉高祖的长陵、汉文帝的霸陵、汉武帝的茂陵和石造像、隋文帝的杨陵、唐太宗的昭陵、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以及唐三彩,追溯了周秦汉唐所焕发的飞扬踔励的盛世雄风;从北宋理学家、关学创始人张载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描绘了陕西人做人实在、对人朴实的厚德的一面和载物的一面。总结到陕西精神的文明特质得天独厚,不仅是陕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收获的文明成果之总结,也是陕西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收获的文明成果之凝结。陕西精神的思想特质厚德载物,不仅是陕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经验成果之反思,也是陕西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人文成果之凝思。
樊志民教授以独到的学术眼光、深刻的辩证思维在师生中引起共鸣。讲座结束后,樊志民教授也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,很多同学听完报告后也表示说:“听完讲座之后最大的感触是,开拓了眼界,我们不能做一个知识的容器,而要学习樊老师认真考究、批判性地接受论点的精神,对任何文化知识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。”
【新闻小贴士】
樊志民,男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。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组评审专家、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、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、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专家组成员。长期从事西北与山西历史文化研究、并以西北农牧史研究确立其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。出版《秦农业历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农业通史·战国秦汉卷》等著作,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。目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《中华农业文明通史》编簒工程。
此外,樊志民教授还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《齐民要术》、《大秦岭》等的拍摄,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以及日、韩多家电视台的采访,其参加的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(西安)申报时提出的“天人长安、创意自然”的主题设计与布展思想,被申办方与世园协会所采用。